2007年在歐洲風能協會的協調下,每年的6月15日被定為“歐洲風能日”,隨后,逐漸發展成為“全球風能日”,旨在向全球范圍內的公眾進行風電的科普和宣傳活動。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總在探索對風能的利用,如今我們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讓風能從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的自然力量,變成了發展新能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能源。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提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并強調要“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風力發電已經為新能源領域中最成熟、最具有大規模開發條件的發電方式之一。
歷史悠久,向新發展
風能是廣泛存在于地球環境中的一種自然能源,也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風的能量推動風帆實現遠航,轉動風車驅動機械,成為了工業革命之前,除人力畜力外最重要的一種能量來源。


進入電力時代,風車葉片帶動發電機將機械能轉換為能被方便傳輸利用的電能,早在19世紀末,世界上第一臺現代的風力發電機就已經出現,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也成為最早應用的清潔發電方式。

1986年,我國第一座風電場——山東榮成馬蘭風電場,正式并網發電,成為了我國風力發電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到1989年,我國建成了當時亞洲最大的風電場——新疆達坂城風電場,標志著我國的風力發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技術革新,由陸向海
近年來,中國風力發電裝備和技術的突破,以及超高壓特高壓輸電技術的出現,解決風力發電建設和電能消納的痛點,我國風力發電快速發展,目前中國已成為風電累計裝機量最高的國家。

白云電氣集團1988年起便專注電力能源裝備領域,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同行業產品鏈最齊全的企業之一,見證了我國風力發電事業的發展,參與了大型重點風力發電工程的建設與技術研發。


白云電氣集團旗下企業建設的甘肅天水145MW風電項目,由天水秦州楊家寺50MW風力發電站、甘谷古坡地區50MW風力發電站、甘谷白石45MW風力發電站組成,項目每年可為社會提供清潔能源約3.5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9.6萬噸。項目改善了秦州關子至甘谷古坡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優化城鄉旅游發展環境,實現清潔能源和旅游資源的互補利用,助推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風力發電項目在全國各地不斷建設的同時,我們又把目光瞄向海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優化近海海上風電布局,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規劃。
海洋的風能資源比陸地更為豐富,且不占用土地,更適宜大規模開發,但大型海上風電卻面臨遠距離大容量電力輸送的難題,需要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支撐。


白云電氣集團關聯企業為江蘇如東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輸電工程陸上換流站研制了±400kV/1100MW換流閥,如東工程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柔直工程,額定直流電壓為±400kV,額定容量為1100MW,在破解遠海風電大規模消納難題上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創造了8項世界第一,對我國大規模遠海風電開發建設具有重大示范意義。
技術創新是我國風力發電事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我國風電海陸并舉,由“三北”地區向中東南地區發展,至2023年,我國風電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達到15%,已成為“雙碳”目標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主力軍之一,為我國能源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強大支撐。
數字賦能,高效運維
隨著風力發電場不斷向遠、向深建設,特別是遠海海上風電的建設,帶來了運維成本與難度的大幅增加。
為解決以上痛點,需要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海上風電場電力設備安全狀態評估與預警數智平臺,對風電場電力設備進行全壽命周期運行狀態監控,數據管理,實現對電力設備的安全狀態評估與狀態預警,降低設備運行的維護成本。


白云電氣集團及旗下企業為廣東汕尾甲子900MW海上風電場打造了適用于海上風電架構的電氣設備智能運維系統,基于自身在供電系統全壽命周期智能運維方面的技術沉淀,通過相關監測元件、傳感器和智能終端,實現海上風電場電氣設備的實時采集監測和數據積累,實時監測和存儲電氣安全狀態相關數據信息,實現節省人工、降低備品配件庫存、延長設備使用壽命,使得綜合運維的成本顯著降低,效率提升。
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以及 5G 技術等新興技術的賦能,提高風機運行的穩定性和風電場發電效益將逐漸成為風電行業的趨勢,風電的運維模式正朝著數字化、智能化和精準化的方向發展。

從“乘風破浪”到“乘風馭電”,探索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是科技發展的主旋律,白云電氣集團將以堅實的產業、完整的產品鏈為基礎,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持續打造“數字化、電力電子、定制化解決方案”三大能力,圍繞“雙碳”目標,助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致力于成為綠色智慧能源的踐行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