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被發明出來,引發了一場空前的電子技術革命。

晶體管的發明推動了半導體技術的蓬勃發展,隨著制程工藝的進步,人類得以在一塊小小的芯片上集成百億個晶體管,讓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這些便攜設備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中,但半導體技術帶來的革新遠遠不止于此。
近年來,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不僅讓智能數碼設備的算力節節攀升,也推動了電力電子技術朝著更高電壓、更大容量、更高功率密度的方向發展,為社會各行各業用電的安全、穩定、高效做出了卓越貢獻。
電力電子技術是由電子學、電力學與控制理論三個學科交叉形成的,其本質是使用功率半導體器件對電能進行變換和控制的技術,是能源變換和信息控制的結合,也是現代能源變化的關鍵技術。

隨著大容量功率半導體器件的迅速發展,電力電子技術在電氣節能、新能源發電、電力牽引和智能電網等領域應用廣泛,展現出了節能、高效的優勢,推動了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
核心器件飛躍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隨著電器的廣泛應用,電力系統的建設出現過交流直流的爭論,當時制約直流輸電系統發展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電壓提升的困難,無論是從技術原理到設備成本都無法與交流電簡單高效的變壓技術相比。
在半導體技術還未出現年代,一些用電場景仍然需要直流電源,例如電解鋁、電池充電、電氣化軌道交通、無線通信等,就要使用一些比較傳統技術實現交流電到直流電的轉換。

早期人們通過電動-發電機對拖系統來提供直流電,即交流電驅動交流電機,帶動機械連接的直流發電機,發出直流電,這種方式的轉換效率并不高,機械部件需要頻繁維護。
、
隨后,汞弧閥(水銀整流器)被發明出來,讓交直流變換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簡單來說汞弧閥是一種可控的閥門,通過整流電路能夠將交流電整流為脈沖直流電,再通過濾波就能輸出穩定的直流電。汞弧閥能夠承載高電壓和大電流,因此它的出現也催生了現代的直流輸電技術,1954年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永久性商用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正是使用汞弧閥作為核心設備。直到1970年代,汞弧閥才被可靠性更高、制造維護成本更低的功率半導體所取代。

進入半導體時代,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依賴于功率半導體器件、拓撲結構理論、控制技術共同的推動,以器件的發展來劃分,經歷了晶閘管、門極可關斷晶閘管(GTO)、電力晶體管(GT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絕緣柵極型功率管(IGBT)等代表性器件的演進,從半控型器件向全控型器件邁進。
功率半導體器件的革新讓電力電子設備朝著高功率密度、高控制精度、高轉換效率等方向突飛猛進,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已經成為現代能源變換的重要支撐。
應用場景逐漸豐富
電力電子技術的蓬勃發展自然也伴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在家用、工業、交通、電力系統等領域都有典型的應用。
電子設備電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悉的部分,從貼身攜帶的手機、辦公娛樂用的電腦、視聽影音的電視,這些現代的設備都需要直流電源,它們的電源適配器正是電力電子技術的最典型應用場景。

此外,一些常見的家用電器也依賴于電力電子技術,例如直流變頻空調、冰箱、洗衣機,其核心是把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后再逆變成不同頻率的交流電,實現對交流電動機的調速控制。

軌道交通領域的電力電子技術也與電動機相關,由于交流電動機結構簡單可靠、啟動調速性能良好,廣泛應用于高鐵、城軌、地鐵等電動列車的牽引驅動,通過功率半導體器件為核心的變頻器進行控制驅動(如VVVF技術)。其中,IGBT芯片就被譽為高鐵的心臟,曾經也是被西方“卡脖子”的領域,經過艱苦的研發攻關,終于實現了IGBT芯片的自主設計生產。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電力系統領域,我國大力發展的超高壓、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換流站是完成交流直流轉換的核心設施,而換流站中的換流閥更是核心中的核心,通常采用壓接式IGBT功率模塊。可以說電力電子技術在我國特高壓輸電領域蓬勃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新型電力系統關鍵
“雙碳”目標下,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核心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電力電子技術是底層支撐。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愈發廣泛和深入,電力系統將呈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兩大重要特征。
消納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需要發展強大的超遠距離輸電技術,將西南、西北生產的電力輸送到用電需求更高的東南沿海地區,當輸電距離超過1000公里,直流輸電的容量、占地、成本優勢逐漸顯現出來,而超高壓、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設,就離不開電力電子設備。

同時,基于電力電子技術發展出了柔性直流輸電技術,不僅實現了電能的大容量、遠距離輸送,還能夠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水平,增加電網靈活性。
在配電領域,電力電子技術也是發展“光儲直柔充”的核心,能夠提升新能源發電的利用效率,推動實現建筑的全面低碳化改造,助力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

白云電氣集團作為電力能源裝備制造領域的領軍企業,將電力電子作為重點打造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并在電力電子設備領域有深度的布局。
集團旗下企業、關聯企業,研制了“基于國產IGBT的柔性直流換流閥”,使IGBT器件國產化比例大幅提升,實現了核心器件自主可控,產品入選工信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和國家能源局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其中,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換流閥產品已在國家西電東送重點工程中獲得成功應用。

在防災減災方面,基于電力電子技術研發直流融冰裝置、智能配網/地線便攜式移動融冰裝置等設備,保障極端天氣災害下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基于電力電子變壓器(PET)及相關儲能核心設備,探索建設“光儲直柔充”新型配電網科研及產業化項目,將樓宇與光伏、儲能、充電樁等新型直流負載組合成一個直流系統,集成數字化、電力電子等綜合能源技術,應用車網互動、新型分布式潮流控制技術等,促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消納,實現節能降碳。

“雙碳”目標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給了電力電子技術巨大的發展空間,但也還面臨許多挑戰和機遇。
未來,仍需要進一步提升電力電子器件的效率和可靠性,減少能源轉換過程中的能量損失,推動電力電子技術與其他領域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實現新型電力系統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