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唯有創新者方能勇立潮頭,引領風云變幻;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唯有行動者能洞察先機,不斷開辟新境;發展浪潮,浩浩湯湯,唯有堅持者能乘風破浪,抵達成功彼岸。
從改革開放后的1979年算起,今年,白云電氣集團即將迎來45周年。白云電氣微信公眾號推出“‘當年今月’系列報道”,以“月”為引,追尋時空脈絡,將每一個重要時刻串聯成一幅生動的時間畫卷,重現白云電氣集團的輝煌篇章。
1985年8月,對于白云電氣集團而言意義深遠。石龍五金廠的成立,象征著白云電氣集團從傳統手工生產正式邁向工業化生產。在此后的發展歷程中,白云電氣集團腳踏實地、穩扎穩打,實現了從手工作坊到數字化智造的完美蛻變。
本期《當年今月》,讓我們站在石龍五金廠這座“活的工業博物館”中,回望白云電氣集團轉型歷程中的重要節點。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外輾轉多年的胡師結,在改革開放政策的號召下,從廣州市郊區搭建了簡易工棚,正式成立胡氏鐵鋪。之后,胡氏鐵鋪創新性地引入了周末工程師共同完成重大項目,甚至打破了傳統的家庭作坊經營模式,雇傭村民進行生產擴張。彼時,打鐵鋪內熱鬧非凡,白云電氣集團發展歷程中的第一個關鍵轉折點也正悄然到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社會對工業產品的需求激增。1985年8月,胡師結一家用打鐵所得的全部積蓄,以大石崗村工副業的名義,向一家即將搬遷的五金廠購買了老舊機床,并掛靠村集體建立了石龍五金廠,主要生產鎖具、喇叭等產品。 手工生產離不開精湛的技藝,而機器生產同樣依賴于先進的技術。在當時廣州最有名的沖壓老技師的幫助下、胡氏家族和專業技工的不斷精進下,石龍五金廠的沖壓技術達到了當時的頂尖水平,成功和業內精英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事業蒸蒸日上。
從手工鍛造到工業制造,白云電氣集團以其非凡的魄力和無畏的勇氣,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這一步的跨越,不僅是生產、技術、經營的全方位變革,更是白云電氣集團跨入電氣裝備制造領域的奠基石。
與此同時,這種敢闖、敢干的創新精神也深深植入了白云電氣集團,成為白云電氣集團不斷突破自我、勇攀高峰的精神引擎,推動著白云電氣集團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大膽試、大膽闖。

時間來到21世紀,憑借靈敏的市場嗅覺,白云電氣集團一路高歌,業務范圍從單一的低壓開關柜業務進入到高壓、特高壓等電氣裝備制造領域。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效率、標準化程度、運維管理等問題也隨之初顯。一籌莫展之際,白云電氣集團再次發揮敢闖、敢干的創新精神,通過多方引入、學習,成為現代化生產的“先行者”。
2002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一行蒞臨白云電氣集團考察,了解到白云電氣集團已經將ERP系統成熟運用到生產過程中。他高度評價道,白云電氣集團具備“三個一流”:世界一流的鈑金車間、中國一流的硬件設備以及中國一流的軟件管理,并鼓勵白云電氣集團要爭做“中國的西門子”。
2013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的背景下,白云電氣集團提出,數字化是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破局”的根本途徑,并開始著手于數字化布局。
2016
在業內“數字化”概念尚未完全成型之時,白云電氣集團率先自主投資建立廣州神山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
目前,廣州神山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已經構建起軟硬件一體化的數字化生產系統,實現了全自動化物流、全柔性生產、數字孿生、全生命周期管理,成功實現了從“生產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型升級。該工廠被評為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同時,白云電氣集團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引領者”,將數字化工廠的模式陸續推廣至各產業基地,為千行百業及制造業上下游產業生態賦能。



如今,廣州神山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的生產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石龍五金廠依舊完好如初,甚至還在堅持承接老客戶的訂單。無論是五金廠本身,還是其中蘊含的“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深厚底蘊和敢闖敢干的創新精神,都是白云電氣集團在漫漫轉型路中積攢下來的寶貴財富,日后也將不斷延續下去。展望未來,白云電氣集團將繼續秉持“打鐵還需自身硬”初心與使命,不斷勇攀高峰,為電力行業的繁榮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