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惠州大亞灣登陸,隨后兵分兩路,其中一路向西朝廣州進攻。九天之后,廣州失陷,日軍繼續北犯。無數愛國志士自發加入抗戰隊伍,奮力抵擋日軍進攻。白云電氣集團精神創始人胡世科,便是這支不屈不撓的抗日隊伍中的一位英勇戰士。
本期《當年今月》,讓我們一起回顧胡世科先生的抗戰事跡,共同追憶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胡世科1898年出生于一個清苦的農民家庭,十二歲時便進入位于石井的廣東兵工廠學習打鐵技藝,成為一名學徒工。他勤奮好學,苦練本領,能夠打造出許多精良的農耕器具,并且打鐵技藝高超,遠近聞名。得益于在兵工廠的經歷,胡世科對槍支器械非常熟悉,甚至能修復損壞的槍械。雖生活艱辛,但在民族救圖存亡之際,胡世科依舊挺身而出,加入中國第七戰區第四挺進縱隊,并曾任縱隊下屬大隊長,先后參加了江村保衛戰和新街狙擊戰

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日軍的侵略魔爪伸向了廣州北郊地區。當地無數愛國民眾響應號召,組成抗日自衛隊進行防御。當時,每天都有戰機輪番轟炸,日軍還不斷向村內發起進攻。為了遏制日軍侵略的囂張火焰,給后方抗戰部署贏取時間,包括胡世科在內的數千名戰士與日軍激戰數日,大大增長了人民群眾保家衛國、抗擊外敵的士氣。
香港淪陷之后,胡世科還組織了幾十名從香港回鄉避難的青壯年,組成特別行動組加入游擊隊,有效增強了當地游擊隊伍的戰斗力。

在形勢嚴峻的抗戰時期,物資緊缺嚴重影響了士兵的作戰能力和民眾的日常生活。胡世科利用熟悉的地理和人脈優勢,冒死突破日寇封鎖線,反復穿梭于清遠石角、三水大塘、花縣赤坭一帶的游擊區和花縣新華、番禺神山、江村、石井一帶的敵占區,將鹽巴、藥品、布匹等緊缺的工業品從敵占區運到游擊區,為抗戰隊伍提供了重要的物資保障。他還將大米、紅薯等糧食運送到敵占區,惠及了敵占區眾多百姓。
胡世科的抗戰事跡,不僅是勇氣與智慧的結晶,更是對民族與國家深沉熱愛的體現。他在那段艱苦的歷史當中,用非凡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詮釋了家國情懷和工匠品質。
1942年,胡世科被抓入敵營,雖獲救脫險,卻不幸于1943年春逝世。胡世科先生一生雖短暫,卻極其偉大。作為白云電氣集團的精神創始人,他身上赤心報國的愛國基因、勤學苦干的工匠基因深深植入到白云電氣集團中,歷經歲月洗禮,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這份精神遺產,不僅鑄就了白云電氣集團矢志不渝的產業報國理念,更成為推動白云電氣集團在技術革新與社會責任領域開拓進取的不竭動力,為構建綠色、高效、低碳的現代化社會作出積極貢獻。